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创建账号
×
人类对于幼齿,或者至少说长得幼齿的生物有一种天然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能让他们忽视这种生物所犯下的各种错误——前提是这种错误的受害者并不是他们……
因此,没有被揍皮实的熊孩子们开始逐渐泛滥成灾,有父母溺爱,有《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保护,还有各种渠道早早地催熟自己,熊孩子们顶着“好玩”的名义,不断制造着本不应该被制造出来的事故。 从手办模型,到自己伙伴,甚至家人的性命。好玩,就是他们的正义;年轻,就是他们的保护伞。 人之初,性本恶关于熊孩子的传说,从未断绝,因为网络的普及,我们这一代终于有幸能在一个安全的平台中自由交流彼此的“战熊经验”。
他们也许是每年春节派压岁钱时,才得以一见的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远房亲戚,也有可能是窥视着你某个手办的表弟表妹,或者是邻居家那个流着鼻涕还在牙牙学语的巨婴。但他们的破坏力不会因为年龄而产生什么变化。 就如同性骚扰与调情的唯一区别只是在于你够不够帅一样,社会人渣和“有点淘气的小可爱”之间的区别也许仅仅是年龄的大小。 而当你成为熊孩子的受害者时,即便是对此感同身受的人,也往往只能孱弱无力地安慰你:“等他长大了就好了。” 也许你能等到那一天,但那些被熊孩子当成喜羊羊做人肉烧烤的孩子们不能等;那些因为“漂亮”、“比熊孩子有钱”、“有人缘”而被捅刀投毒的孩子们不能等;那些辛辛苦苦将自己的孩子拉扯大却因为“熊孩子们不高兴”而最终失去了过去十几年生活重心的家庭更不能等。 而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也会成为这“不能等”的一员。 “他还是个孩子!” 啊呸!如果这个世界有助长熊孩子泛滥的生物,那么也许就是那些“伪熊孩子”们以及伪熊孩子周围的那些fans。
伪熊孩子拥有足够的知识和常识,这让他们能够寻找到其中的漏洞并找出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捷径。而与此同时,他周围的人在面对指责时,总能用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将法律和社会道德准则给抛之脑后。 “他还是个孩子!你怎么就不能看到他的努力?”啊呸!当一群十几二十岁的熊孩子与前熊孩子,用这样的话去保护一个身高也许只有一米四八,不穿增高鞋,不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注射玻尿酸就没法出门的三十岁大叔的时候,你怎么不能用冷笑去面对?因为发育不良就可以被理所当然地呵护,明明已经过了元谋人的平均寿命线,却还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甚至连“努力”这种正常人都应该具备的属性在 fans 的眼中都成为了可贵的品质,哪怕这个“努力”其实只是“努力地去伤害他人”而已。 也许你终于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那句“他还是一个孩子”就是一方在法律与道德都无法占据制高点的时候,唯一能抓住的一张薄薄的保护膜,是皇帝最值得炫耀但也最没有价值的新衣。 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儿童节礼物,也许是一罐三鹿一阶婴儿奶粉。 你已长大,你未长大还有那么一种“熊孩子”,他们绝不会直视自己的幼稚和不足,在外人眼中,他们也已经早早走上社会,为人父,为人母。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心理却远不能接受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这种不适最终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诞生。
各大媒体的社会版总津津乐道于那些类似于“年轻父母监管失职,孩子命丧黄泉”的新闻,若能再逢上什么“少女网吧产子,溺毙厕所”之类的奇谈,那么更能让他们 high 上好几天。 在许多媒体人的眼中,也许这些故事只是一个能让他们例行假惺惺地拷问“这个社会怎么了”一番的好素材,但对于当事家庭来说,却只是留下了一段无法消弭的悲伤。 不得不说,没有兄弟姐妹所形成的天然竞争环境,过分地沉溺依赖网络而不浸满到社会中反复碾压历练,这群人虽然在生理和法律上都已经成为了成年人,但心理上却依旧没有断奶。 让熊孩子去抚育熊孩子,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遗憾的是,有些错误根本没有办法以“吃一堑长一智”来抚平过去,因为这个错误的学费实在太过高昂。 死去的人们不会回来,破碎的家庭不能凑合,越来越脆弱的社会不应该承受更多的奇闻。惨痛的教训或许可以让熊孩子长大,但失去的那些幸福,却再也追不回。 那记忆中不存在的耳光熊孩子的诞生,除了有其本身智力发育不完全的原因外(比如才一两岁就进化成熊孩子,很明显更应该指责的是带着他们到处乱跑的家长),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宽容。 但所谓的“保护”,不应该是把他们放在温室之中细心呵护,因为这样最终琼浆会变成毒汁,沃土会化为死沼,温暖的掌心会致使孩子走上悬崖。 如果一个熊孩子在兴致勃勃地拆着你的手办,掐着你宠物的脖子,又或者偷偷拿了你钱包里的事物时,你会如何做?是接受其父母一句轻飘飘的“小孩子淘气好动,不好意思”?还是上去让他提前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他的任性买一辈子的单? 也许后者会让你竖立一个死亡 flag,也绝不会有人为此而感激你,但也许你我,之所以没有成为熊孩子,或者没有成为“熊大人”,正是因为在年幼时曾经遇到过那样一个人,被狠狠地甩过一次耳光,将我们从偏远的岔路,甩到了较为正确的道上。我们也许已经忘记了那个人是谁,但我们愿意相信这个人确实存在过。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始终让我无法苟同,那就是“不知者不罪”。正是因为无知,所以才需要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去告诉他们,“好玩”并不代表什么都能玩。这样,才能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刻骨铭心”。退一万步来说,如果“不知者不罪”是对孩子们说的,那没有让他们知道的大人们,就是“未传道者有罪”。 生命不是儿戏,游戏好玩,生命却不能拿来玩。
VIA:http://www.ipc.me/xiong-hai-zi-xu-yao-yi-ge-er-guang.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