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创建账号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08c090100jvyl.html 一直以来我们都赞美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反抗暴政替天行道好得很。可是如果你认真阅读史籍,排除无行文人的有意误导和断章取义,结果则大不同。陈胜吴广是起而无义。 一,陈胜为什么造反? 探寻陈胜为什么造反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秦始皇的刑罚过于严酷,“失期法皆斩”,迟到了要杀头;因为带队的秦国校尉对陈胜等人的虐待。因此是官逼民反造反有理。 《史记•陈涉世家》这样写到(留意黑体字部分,括号内文字为作者提示):秦二世元年七月,征调居住在里巷左边的人去防守渔阳,一共有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编入这次征发的行列之中,并担任屯长。此时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服徭役迟到按照秦律当斩。于是,陈胜、吴广商量道: “如今逃走是死,造反干大事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不好吗?”(陈胜说此话时,身边有大泽乡电视台采访记录否) 陈胜接着说:“天下受秦朝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他来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规劝皇上,被皇上派到塞外领兵驻守。如今有人听说他并没有什么罪,却被二世皇帝杀了。老百姓都听说他很贤德,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以为他逃亡在外。现在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向天下人号召,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 吴广认为很对。于是两人决定造反。 司马迁的这段文字给读者一个误导:你看,秦国的法律多严酷,服徭役因为下雨而迟到都要被杀头。如果不是这样,陈胜、吴广不会铤而走险地造反。 不仅如此,《史记•陈涉世家》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这段话通常被有意翻译成“校尉鞭打吴广,鞭打中校尉又拔出佩剑要杀吴广,吴广奋起夺剑杀死了县尉。陈胜也协助吴广杀死了另外一个校尉”。 这样一来,便在读者心中形成了这样的印象:你看秦国的校尉对百姓多残暴。校尉当众鞭打吴广,可见这些去戍边的民工一定是经常挨打受骂。校尉又拔剑要杀吴广,吴广、陈胜杀死两名校尉完全是不得已,是官逼民反。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完全不是这样。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响应陈胜造反而夺得天下的,作为汉代的史官,司马迁不由自主地也要给陈胜造反一个合理的理由。因此,司马迁的误导和后人惯性思维的故意曲解,便掩盖了事实真相。 然而,说假话一定会有破绽。 (1)《秦律》规定,迟到最多只是罚款 根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百姓服徭役没有按期到达是很轻的过失,根本不会被杀头。最重的处罚也只是罚款。 《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规定:“迟到三至五天,口头批评;六到十天,罚款一盾;十天以上,罚款一甲。” 我们不知道秦时的一甲、一盾值多少钱,不管怎么样,只是罚款,没有人身处罚,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驾车违章,还不是酒后驾车。因为酒后驾车要被拘留,涉及到人身处罚。 这条秦律还规定,按规定应该去服徭役而不去的,也只是罚款二甲。“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 在这条秦律里,还有四个字很少被学者们提起:“水雨,除兴。”意思是遇到雨水天气,徭役取消。也就是说,陈胜这种情况,因为遇到大雨而迟到不仅不会受到处罚,徭役根本就应该取消。 有热爱陈胜的人给陈胜找理由:1,陈胜是去戍边而不是一般的服徭役,可能戍边迟到处罚严厉。2,《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二世上台之后修改了法律,可能修改后的法律迟到了就是要杀头。 上述两种可能既缺乏史料支持,也难以成立。理由如下: 第一,从现有的典籍看,《秦律》没有对戍边的百姓专门设立处罚的法律。退一步讲就算有,如果因为戍边迟到要受重罚,也应该是重罚带队的校尉,没有理由处罚跟着走的百姓。 第二,修改法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秦二世继位7个月后陈胜就造反这个时间段看,秦二世在忙完了秦始皇的葬礼和东巡之后,根本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对《秦律》进行大规模的修改,并将其发布到全国。 第三,即使是最残暴的当权者,也不可能把违章停车的处罚,从罚款二百一下子改为杀头。古今亦然。 第四,如果因为迟到就要杀头,那干脆不去或者把所有的人都放走,岂不是应该满门抄斩。可是刘邦就曾干了这样的事情,却并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在找不到刘邦的情况下,也就是他夫人替他坐了几天牢了事。 所以,正确的结论是:“陈胜因为迟到要杀头而造反”是司马迁胡诌,不能成立。 (2)吴广滋事,断章取义解释有误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这段文字,如果结合上下文来读,结论便完全相反了。不是秦国的校尉虐待吴广,而是吴广故意滋事,以此逼迫众人跟随造反。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吴广一向关心别人,去渔阳戍边的民工很多人愿为他效劳出力。吴广和陈胜决定造反之后,为了能使众人跟随造反,吴广想了一个计策。他利用民工跟自己关系不错的特点,专门等领队的校尉喝醉后,故意多次当面扬言要逃跑,以激怒校尉。校尉如果当众鞭打吴广,必然引起众人的同情和不满,这时候再杀人造反,众人不得不跟随,大事可成。果然,吴广数次挑衅之后,醉酒的校尉鞭打吴广,正好校尉的剑杵到吴广面前,吴广拔剑杀死校尉。在一旁早有准备的陈胜乘机杀死了另外一个校尉。 看了《史记•陈涉世家》的整段文字,我们便会发现,断章取义的解释,颠倒了两个是非。 第一,明明是吴广有预谋的利用众人的信任,又乘校尉醉酒,故意激怒他,当众说要逃跑,而且是数次。头几次校尉是忍让的,并没有惩罚他,最后忍无可忍,加上醉酒,这才鞭打惩罚吴广。校尉的行为中规中矩符合《秦律》没有不当之处。吴广是无端滋事,预谋造反。这个是非应该正过来。 第二,整个冲突中,校尉没有拔剑要杀吴广的动作。司马迁的原文中写的是“剑挺”,把“剑挺”解释为校尉拔剑要杀吴广,是故意误解,目的是把吴广杀人合理化。 “剑挺”和“挺剑”不是同一个意思。 挺,古汉语有拔出、突出两个意思。挺剑,是拔剑的意思,而“剑挺”,则是剑突出的意思,两者不能混淆。 故意把“剑挺”解释为拔出剑,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显得校尉残暴,又打人又要杀人,这样吴广夺剑杀人才合理。可是这是错误的,不合文法,不合情理,也难以实施。 从文法上讲,“剑挺”意思很清楚,由于校尉鞭打吴广,身体转动,挎在腰间的剑正好突出在吴广跟前,白话就是杵到吴广跟前,这给了吴广夺剑的机会。 从情理上讲,校尉没有要杀吴广的意思,只不过吴广老是公开扬言逃跑,不予惩罚,容易引起别人效仿。 从实施的可能性上讲,校尉真把剑拔在手里,吴广不可能夺剑成功。剑是双面利刃,吴广不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 所以,这段文字记述的真实事件,正好和我们通常的印象相反:校尉是守法的,遇到挑衅是忍耐的,吴广数次挑衅,然后鞭打,惩罚也是适度的;倒反而是陈胜、吴广蓄谋造反,无端杀人,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第三,与陈胜一起去戍边的百姓绝大多数是不愿意造反的。只不过陈胜、吴广杀死校尉后犯下死罪,并以此胁迫众人,羊群效应导致了众人不得不跟随。 为了能够哄骗众人跟随造反,陈胜、吴广还装神闹鬼使了一些小伎俩。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然后塞进一条鱼的肚子里。戍边的民工买鱼回来煮着吃时,发现了鱼肚中的帛书。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附近草木丛生的古庙里,于夜晚点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民工们在深更半夜听到这种鸣叫声,都很惊恐。第二天早晨起来,大家都议论纷纷,指点陈胜。这叫利用封建迷信蛊惑无知的百姓。 根据《陈涉世家》的记载,如果不带偏见地对陈胜造反的经过做出评价,可以有三点:第一,说陈胜因为天雨受阻,迟到了要杀头而造反,是不对的。缺乏根据,也与出土的秦国法律相违背;第二,900民工不管出于什么心理,客观事实是不愿意造反的,陈胜、吴广用迷信造势蛊惑;第三,陈胜、吴广又故意挑衅,用杀死秦国校尉断绝了众人的退路。很可能也说了“失期法皆斩”这样的话,有意误导民工,这才迫使众人跟随造反。 弄清上述事实,我们再来回答这一节核心问题:如若不是迟到要杀头,不是官兵虐待,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造反? (3)陈胜、吴广造反的根源是仇恨 有一句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提起的话,但却准确地概括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国人心理状态:人还在,心不死,日夜梦想恢复其失去的天堂。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不管这段话是人物所言,还是司马迁借人物之口要表达如下意思。 陈涉造反后问计于张耳、陈余,两人回答道:“秦始皇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希望将军你不要称王,赶紧引兵向西,派人去封六国的后人为王,这样可以为自己建立同盟,为秦国树立敌人。” 这段话中有“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道出了仇恨的根源。造反者要做的事情是“立六国后”,其目的也是自己要称王封侯。 然而,秦始皇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由于自己童年亲受战乱之苦,所以其认为,天下苦难的根源是诸侯列国之间的战乱。所以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他以为,只要消灭了诸侯,消灭了造成苦难的根源——战乱,天下人就会感恩戴德,安居乐业。 可六国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贫民百姓的想法却相反。他们要复仇,他们宁愿天下重陷战乱之苦,也要复仇和夺回自己失去的天堂。 比如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其祖父在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三朝为相。张良的父亲在韩釐王、韩悼惠王两朝为丞相,是韩国掌握实权的望族。秦始皇灭亡韩国后,并没有对两代为韩相的张良一家进行杀戮或籍没家产,当时张良家仍有家僮三百。然而,张良却痛恨秦始皇,弟弟死了也不去操办后事,而是变卖家产,四处寻访刺客,以求刺杀秦始皇为家族复仇。 不久,张良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为他制作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时,张良事先得到消息,与大力士在波浪沙埋伏。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大力士以铁锤袭击车队,没有击中秦始皇乘坐的车子,只中副车。秦始皇下令捉拿刺客,张良逃到下邳。十年以后,陈涉造反,张良聚拢一百多人响应。 比如萧何、曹参,得了秦始皇恩惠却还是参加了造反。萧何与曹参都是楚国旧地沛县人。秦始皇平定楚国之后,没有对楚国人歧视和奴役,而是一如既往启用楚国人管理乡里。萧何在沛县县令手下任职,曹参为沛县狱掾。 秦始皇曾经派官员到各地督察工作,秦帝国的一位御史来到沛县所属的泗水郡检查工作,萧何负责协助。由于萧何把各项事情都打理得很好,很得御史赏识,于是萧何被从沛县提拔到泗水郡做卒史。又由于其业绩考核第一,御史打算回朝上奏,把萧何调派重用,只因萧何坚持推辞,这才得以留下。 然而,秦始皇的仁慈,并不能磨灭楚国灭亡改换庙宗,在萧何这样的楚国人心中的仇恨;秦朝官员的秉公办事,唯才是举也无法收复其二心。等到刘邦起事,萧何、曹参立刻相随,并最终帮助刘邦攻入咸阳,并和项羽一道,杀了秦王子婴,夷灭了秦始皇的三族后人。 而普通百姓对秦始皇的仇恨也是根深蒂固的,这主要来自于战争中的伤亡。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虽然诸侯间战争不断,也会有巨大的伤亡,但是,引起伤亡的仇人远在异国,百姓仇恨的对象是赵国、魏国、楚国,是一个虚幻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恶的敌国可能又交好而联合对付新的敌国,所以,百姓的仇恨不持久,没有直接的发泄对象。 现在不同,直接造成父兄死亡的秦始皇、秦国人,实实在在地来到面前,发号施令,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仇恨有了直接的目标,而且不会转移和消失。杀父之仇,夺子之痛,刻骨铭心,一触即发。 (4)陈胜并非地道农民,是战争扭曲的畸形儿 根据司马迁的描写,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陈胜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其实不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各诸侯国为了抵抗秦国的进攻,几乎是全民皆兵。像陈胜这样的壮年男子不可能不从军来抵抗秦军。而陈胜能够当上900民工的屯长,也说明他不是一般的庄稼人。他得有一定的魄力,有一定的领导才能。所以,合理的解释是,陈胜曾经在军队中担任过头目,曾经拥有一定的权力,有一定的随众。国家战败军队溃散,陈胜从此失业,不得不回去给人种田。国家的灭亡,人生的失败,不甘心回到法制朝纲框架中当一个平民百姓,心怀仇恨不言而喻。陈胜造反,因为失败的仇恨。 战争将他扭曲得残忍、无所顾忌。在服徭役的队伍中,陈胜当上了屯长。他似乎又找到了当年行伍时的感觉。只不过带队的校尉可恶,他们使陈胜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于是,残忍和怨恨使他在戍边途中,毫不犹豫就杀死了随行的校尉,然后裹挟众人当上了山大王。 二,陈胜胡作非为滥杀无辜! 打碎了法律和朝纲的束缚,最初是让人欣喜若狂的。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杀人放火无所顾忌。每个人都在一瞬间变得强大起来,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就是别人的主宰。 然而,厄运很快就来了。不是来自于秦帝国的镇压,而是来自于造反者自己的自相残杀。既然你陈胜大喊一声“秦无道”就能杀人称王,我为什么不能也大喊一声“你无道”,也杀你做王呢?于是,造反者之间的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开始了。 (1)有奶就是娘,有刀就是王 陈胜称王之后,给了陈县人武臣三千兵马,命他向北去攻占原来赵国的属地。可武臣攻占部分赵地后就不听陈胜的指挥自立为赵王。陈胜听说武臣自立为赵王,大怒,打算立刻发兵攻打武臣。经人相劝,再加上也没有这个实力,于是只好默认事实,但还是把武臣的家人押起来作为人质。 武臣称王后,派手下一个更小的将军李良去攻打常山和太原。李良手上有了军队后,因为受了武臣姐姐的羞辱,一怒之下杀了武臣的姐姐,并率军攻打武臣,杀了赵王武臣和他的宰相邵骚。 (2)陈胜无道残暴,为所欲为滥杀无辜 胆大不听招呼的陈胜没辙,听话心甘情愿卖命的反倒是活该倒霉。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阳城人邓说起兵造反后,驻扎在郯城,被秦将章邯击败。邓说率军溃逃到陈县投奔陈胜,没想到陈胜二话不说就把他杀了。 邓说死得冤不冤?冤!本来都是一块儿起事跟秦军作战吗,我现在战事不利,来投靠你陈胜,这不也壮大你的力量吗。你怎么杀我?真是稀里糊涂做了冤死鬼。 还有更冤的。葛婴比邓说冤百倍。陈胜起事后,派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葛婴一连占领了铚县、酂县、苦县、柘县、谯县等诸多地方。他一面进军一面扩大队伍,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陈胜的家当,基本上是葛婴打下来的。葛婴占领陈县之后,迎接陈胜入城。陈胜进了陈县,哪儿也不去了,让葛婴继续卖命向外扩张地盘,自己准备称王。 于是葛婴又去攻打东城。攻克东城之后,大约是考虑到这里是楚国旧地,立一个楚王有利于号召民众,于是葛婴就立了一个名叫襄强的人为楚王。 不久,葛婴听说陈胜已自立为王,而且国号张楚,于是就杀了自己立的楚王襄强。 可怜这个名叫襄强的人何罪之有?不立王废了便罢,为什么要杀人?但是,葛婴杀襄强如同杀只鸡。商鞅这么杀过人吗?没有!秦始皇这么杀过人吗?也没有!秦国的将军这么杀过人吗?更是没有!究竟谁无道? 葛婴杀了襄强,回到陈县向陈胜报告自己的战果。没想到一到陈县,陈胜立刻就杀了葛婴。 葛婴比襄强更冤。葛婴是最早跟随陈胜造反的,攻城略地战功累累,本该受赏。封襄强为王也是工作需要,并不是自己要和陈胜争权。可是陈胜也如同杀只鸡一样杀了葛婴。 陈胜有个老乡听说陈胜当了王了,就来投靠陈胜。可就因为这人说了一些陈胜过去的旧事,陈胜就把他杀了。 (3)哥们儿吴广被杀,陈胜反赏凶手 陈胜称王后,封一块起事的铁哥儿们吴广为假王,命其率军向西进攻荥阳。吴广包围了荥阳。秦帝国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当时任三川郡守,率军防守荥阳,因此吴广围荥阳却久攻不下。 这时候,秦帝国的少府章邯,奉命带领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和部分士兵组成的军队,前来攻击造反者。章邯先是在戏水击败了造反者周文的军队,然后大军步步逼近荥阳。 吴广手下有个将军名叫田臧,眼见章邯的秦军节节胜利,步步进逼,便和其他人商议道: “假王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权谋,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如杀了他。” 众人竟然毫不犹豫地一致同意。于是田臧等人就假冒陈胜的命令,杀了吴广。同样杀人如杀鸡,而且杀的是一块起事的战友,杀的还是自己的上司,杀的还是陈胜的铁哥们儿。毫无顾忌,轻而易举,随心所欲。 人还是人吗? 杀人者和被杀者都还是人吗? 在这种状况下,甚至连残暴这个词都多余了。 事情还没完。田臧杀了吴广之后,不是逃跑,也不是另立山头,而是派人把吴广的人头拿去交给陈胜。 按理说即使是在造反军中,田臧这也是造反,陈胜应该杀了来使,然后发兵讨伐田臧,为铁哥儿们吴广报仇才对? 哎,你想不到。 陈胜不但没有杀田臧派来送吴广人头的使者,反而派使者赐给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将军。 不知道陈胜看见吴广的人头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在窃喜:太好了,总算把唯一知道内幕的人灭掉了。当初装神弄鬼迷惑众人跟随造反的事情只有天知地知了;总算把一块儿起事的另一个大佬消灭了。将来再没人跟我争王位了。 田臧得了将军印,也没高兴几天。他派部将李归等人驻守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秦军本来也不是什么正经的正规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可是没想到陈胜的造反军更不经打。双方交战,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于是又领兵攻打荥阳城下的李归,李归也战败被杀。 (4)造反军自相残杀的事情不胜枚举 陈胜刚刚自为王的时候,陵县人秦嘉、符离人朱鸡石、铚县人董緤、取虑人郑布、徐县人丁疾等,都拉起山头聚兵反秦。不久几人合兵,把东海郡守庆围困在郯城。陈胜听说以后,就派武平君畔做将军,让他督率郯城的各路军队。 陵县人秦嘉生气,你陈胜凭什么来领导我们?于是手起刀落杀了陈胜派来的武平君畔,自立为大司马。 秦嘉等人杀了陈胜的将军,陈胜也拿他们没办法。打他们?自己其实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派出去的将军,但凡占了块地方,有了点人马,就都自己称王称侯,再也不把陈胜放在眼里。但是陈胜一定是恨得牙痒,可惜秦嘉也没家眷在陈县,没法扣押作为人质。 不过,陈胜没有牙痒几天,因为不久他本人就被自己的车夫庄贾给杀死了。 庄贾杀陈胜也不是没有道理。 仗是别人打的,地是别人占的,你陈胜就说一声,我是王,你就是王了?你就能杀别人?杀那些有功之人,杀一块起事的哥儿们,杀自己看不顺眼的老乡,那我庄贾怎么就不能也是王?我怎么就不能杀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知道这句话是司马迁借陈胜之口杜撰的,还是真就是陈胜的名言。不管怎么样,它最终应验在陈胜自己身上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庄贾为什么要杀陈胜。也许是一次驾车受到责骂,担心被杀,不如先下手为强;也许是看上陈胜手头的财宝;也许什么都不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正在围困东海郡守的造反军秦嘉听说陈胜被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立了一个名叫景驹地人做了楚王。然后率兵到了方与城。秦嘉派了一个手下人名叫公孙庆的出使齐国,去会见另一路造反称王者齐王田儋,想联合一同进兵。 齐王田儋见了公孙庆很不满意地说:“听说陈王战败了,至今生死不明,楚国怎么能不来向我请示就又自立为王呢?” 公孙庆也不示弱,回答说:“齐国不请示楚国而立王,楚国为什么要向齐国请示才能立王呢?何况楚国是首先起事反秦的,理当号令天下。” 就这一句话,齐王田儋就杀死了公孙庆。 俗话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敌对国家尚且如此。齐王,楚王,好歹也是友军,怎么能一句话不顺耳就把友军的使者杀了? 错了,根本就不是什么友军,不过是一群暴徒而已。 秦嘉和田儋的下场也没有什么例外,他们很快就被杀身亡。秦嘉、朱鸡石等一干人,很快被项羽的叔父项梁所杀。田儋死于章邯。 上述死人中,还不包括无名无姓的跟风者和并没有参与造反的良民百姓。每一次征战,虽然在史书上只是轻描淡写的“克之”、“破之”,“下”某地、“走”某地,那都是以成千上万人战死作为代价。更不要说还有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屠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打了几十年,却没有一次屠城)! 你能称王,我为什么不能称王? 你能杀他,我怎么就不能杀你? 既然你也能称王,你也有可能杀我,所以,在你没有下手杀我之前,干脆我先杀了你。 即使我闹不清你想不想杀我,即使你根本就没想杀我,谁知道你以后会不会突然想杀我?为了保护自己,我先杀了你再说,反正也不会受到惩罚! 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秩序被打碎,法律纲纪被摧毁,上述的逻辑便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 这个时候,不再有上下尊卑,不再有朋友情谊,不再有是非对错,不再有功赏罪罚。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没有什么人不能杀。 抢劫别人的财物本来是不道德的,可是只要说一句“你为富不仁”,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你的财富抢过来。 那好,你说他为富不仁就可以抢他的东西,我也说你为富不仁,我再把你刚抢来的东西,再堂而皇之地抢过来。 杀人本来是最邪恶的犯罪,但是只要说一句“你无道”,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你杀了。 那好,既然你能说他无道而杀他,我也能说你无道而杀你。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造反都会毫无例外地演变成血腥的战乱!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造反都会毫无例外地变成为所欲为的屠杀,直到最初的造反者自己也被残酷地、莫名其妙地杀死! 这就是因果报应! 顺带问一句,对比陈胜、吴广和那些造反者,你还会骂秦始皇是暴君吗?你认为历史上还有哪个暴君比他们更残暴吗?你还会认为陈胜、吴广是起义吗?义在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