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多月,我们没有发现一尾中华鲟幼鲟。”在对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返回大海的必经之路进行近一个月的调查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不无失望地说。 去年10月~11月,对葛洲坝附近的中华鲟繁殖区域2个月的调查,未发现一粒中华鲟鱼卵,未能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 今年7~8月,专家在江苏常熟的长江口对回游向大海的幼鲟进行监测,结果仍是一无所获,印证了2013年的调查结果。 中华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亿年,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国宝”。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中华鲟在海中长大,即将成熟的中华鲟,14龄到26龄的雌鱼以及8龄到25龄的雄鱼每年7月~8月进入长江口,逆江而上,于次年10月~11月到达金沙江下游、长江上游产卵繁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吴金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葛洲坝工程截流后,中华鲟进入上游道路被阻,只得在葛洲坝下产卵。受精卵在产卵场孵化后,幼鱼随水漂流,于次年4月~8月到达长江口,然后进入大海。亲本(雌鱼和雄鱼)产卵后也游回大海。 亲本的消失:30年,从四位数到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介绍,2011年左右,在湖北宜昌的主要繁殖江段,繁殖个体的数量仅在200尾左右,估计其中每年参加自然繁殖活动的个体数量仅在数十尾。 数十年来,在长江中监测到的中华鲟繁殖群体(亲本)资源显著下降。1972年,亲本的数量约401尾,1974年,亲本数量约为391尾,此后逐年缓慢上升,1975年约为415尾,1976年为506尾;1976年到1978年间,中华鲟亲本的数量最高上升到595尾,此后回落到561尾,1978到1980年间中华鲟亲本的数量在613尾到528尾之间波动,1980年到1982年间,监测到的中华鲟亲本数量急剧上升,从最低的528尾上升到1163尾。 而也是在这段时间内,葛洲坝工程开始截流。从1983年以来,中华鲟在长江上游产卵场合自然种群消失,产卵场变为葛洲坝大坝下。长江内中华鲟亲本的数量又急剧下降,在1982年到1983年间,长江内监测到的中华鲟亲本数量由1163降到642尾,在1983年到1984年间,更是直接下降到117尾,成为1972年开始监测以来的最低值。 同时,商业捕捞也严重影响着中华鲟的繁殖。1984年后的30年,长江中监测到的中华鲟亲本数量一直处于低谷,只有小幅波动。1984年开始禁止商业捕捞后,中华鲟下降速率降低,但总体数量仍在减少。2007年、2008年分别监测到19尾和24尾,2009年、2013年的数量再次成为0。 衰弱的种群:产卵多年一直为0 亲本数量的变化也对应着中华鲟产卵量的变化。1996年监测到的产卵量为4000x104;1997年下降到800x104;1998年上升到6000x104;2001年到2008年间,数据在0到6000x104波动。2008年到2010年,数量又降为0,此后一直为0。 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精率也在下降。2000年,受精率在90%左右,2002年到2003年间,则从80%下降到20%左右。2003年到2005年间,受精率有所提升,最高达60%,在2006年至2010年,则又下降到40%。 吴金明说,此前,长江内监测到的中华鲟亲本的雌鱼和雄鱼的性别比接近1:1,而近些年,比例失调,2006年更是达到7:1,但改变的原因目前还不知晓。而每一尾被解剖的食卵鱼中,平均含中华鲟鱼卵的数量,1998年到2004年,在20粒左右波动,2004年到2005年上升到接近60粒,2006年又下降到20粒以下,此后到2007年又上升到20粒以上,直到2008年降为0,此后一直为0。 今年在长江内虽然发现了中华鲟的自然种群,但有亲本但没有繁殖条件。 谁影响了中华鲟? 1、水电工程建设,破坏了长江原有的生态环境,使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2、长江沿线的化学污染加剧,使得中华鲟非正常死亡增多; 3、人类的捕捞行为,也影响了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正常延续。 近年来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个体重量有所增加。危起伟说,在湖北荆州有中华鲟人工繁殖基地,随着人工繁殖放流技术的成熟和放流规格的提高,使得人工繁殖放流的幼鱼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增高,而人工培养的幼鱼较自然条件下的生长要快些,这可能是三峡截流后统计出的幼鱼平均规格增大的原因。 “产卵期中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这次专项调查中也没有发现幼鱼踪迹,可以确认,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危起伟指出,“没有自然产卵,意味着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数量无法得到补充,如果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野生中华鲟基本上呈现出“每十年下降一个量级”的趋势,总体数量已从几千尾减少到仅存百尾左右。 专家们初步判定,野生中华鲟未自然产卵的主要原因是水温状况。中华鲟产卵的适宜温度一般不超过20摄氏度,而由于上游众多水库的滞温效应叠加导致水温不能正常下降,2013年11月至12月,宜昌江段的水温长期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 一位专家说,葛洲坝工程阻拦了中华鲟逆江而上的道路,而三峡工程蓄水,改变了水温、水位、透明度等水环境。危起伟认为,导致野生中华鲟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包括,大量水电工程建设,破坏了长江原有的生态环境,使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长江沿线的化学污染加剧,使得中华鲟非正常死亡增多;人类的捕捞行为,也影响了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正常延续。 4000公里寻找中华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对中华鲟的调查,遍布长江流域,沿途走访4000公里,访问渔民98名,渔业、水利管理部门20余处。 他们的陆上走访点,从上海的崇明沿长江而上,途经常熟、江阴、镇江、南京、芜湖、铜陵、安庆、湖口、九江、武穴、武汉、洪湖、岳阳、监利、石首、江陵、荆州、宜都,直到宜昌。水上探测的河段从长江九江段直到宜昌段。 监测分为4种方式:直接的方式为在江底放网,如果有鱼卵被水冲下后,会粘在网底,科研人员每天都会收网查看。现在,设备、技术水平更新后,还会利用声呐探测、水下视频,查看产卵区域内是否有中华鲟的活动。此外,还会采取间接的方式,从渔民捕捞的鱼类中,找出吃中华鲟鱼卵的鲶鱼等食卵鱼,对这些鱼进行解剖分析。
科研人员放流捕捞的野生中华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