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枪在实战中的有效距离非常近。有些人经常拿靶场成绩来反驳,说自己25米甚至50米距离的手枪射击成绩如何好,但靶场成绩与实战战绩通常不成比例。有统计显示,90%的手枪实战交战距离在15米内,其中一半以上仅为8米甚至更近,而且即使经过专业训练的民警,实战中射中15米以外的运动目标也相当不容易。大多数实战中,在15米距离上射击活动目标的命中率仅为30%。
以2004年著名的重庆周克华案件为例,两名警察发现周克华并开始跟踪。5分钟后跟踪到一小巷内,周克华率先开枪,警察立刻还击,各向周克华开了两枪,周克华在开了三枪后头部中弹并倒地身亡。双方的交火距离不到3米,最近的一枪只有1米,这说明,实战中手枪的交战距离非常近,近到大多数人不敢相信。 从武警和特警部队的日常训练也能看,武警部队近些年推广的“3331快速指向”应用射击法,即3-10米距离交战,三秒内射击三发子弹,要求有一发命中敌要害。特警学院后来又研创“777快速精度射击法”,即在7秒内距离7米射击7发弹,要求命中7厘米范围内敌人头部目标。 所以,如果歹徒15米外用手枪威胁你,直接跑掉别回头,九成九把握不会中枪。 经常听到有些人说谁谁打枪如何准确,或者文学作品里,什么八路军武工队使用盒子炮百米外打鸟,数十米外打灯泡。譬如抗美援朝时,狙击英雄张桃芳老前辈使用53式步骑枪800米外的精确狙杀。这些,其实都属于小概率事件,属于偶然命中,并不是射手或枪械的功劳,而是人品在起作用。 譬如有一些靠山的靶场,在射击训练时,发生过子弹飞过山头,打中老百姓的事情,这个你就不能说那枪射的真准。 很多文科生喜欢把小概率事件当成普遍发生的事件,是因为这种偶然事件令人印象比较深刻。 二战以前的若干年,多数步枪的标尺射程都能达到2000米以上,甚至“盒子炮”毛瑟手枪的标尺都有1000米的分划。不过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宣称毛瑟手枪在1000米距离上就能实现有价值的射击。毛瑟手枪别说1000米,就是在200米距离上也只能打哪指哪,学名叫“瞎蒙”。因为毛瑟手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米,这还是使用枪托的状态。如果不用枪托,毛瑟手枪的有效射程不比普通手枪大很多。 还有,85式和88式狙击步枪够精确吧,这俩枪使用机械瞄具在表尺7的时候,弹道高度差就达到7米,在700到800米,800到900米两个距离上的弹道高度差也有1.5米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人品最好的射手目测距离误差大于100米,那么射击瞄准高度误差也跟人体高度差不多,这意味着什么目标都不会打中。 通常情况下,人工目测测距在800米距离上,误差个一二百米是很平常的。。。。 这里还没考虑横风的影响,在600米距离内上的横和风(和风,射击术语,比弱风稍强,风速每秒4米左右),会使95式自动步枪的子弹偏移1.9米,会使88式狙击步枪的子弹偏移1.6米,会使81杠步枪的子弹偏移2米。。。。。这里还没考虑其他风向,例如纵风,迎风,斜风,也没考虑由于气流紊乱造成的乱风以及气温气压的影响,还没考虑高度角,还没考虑子弹的天然散步,还没考虑枪械的本身误差。 在直射距离内这些因素往往忽略不计,但在远超过有效射程一倍的距离上进行远程射击,原先忽略的大量因素就都突然重要起来了,有些很正常的判断误差导致的装订错误,都会导致子弹飞到不知哪个姥姥家去。。。。。。 所以,53式骑枪在800米距离上的狙杀是有可能的,不过需要目标人品超级好,需要射手人品超级好,需要那子弹的人品超级好。 枪械论坛一直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这个道理: “使用百里挑一的量产步枪和经过严格试验的弹药(关键都是同一个批次),每次射击前准确测量距离,风速,气温,把各种人为误差减到最小,600m胸环靶50%的命中率是完全可能的。” 部队射击训练有个重要的指标是“命中公算”,是指预期命中射蛋数量和总发射子弹弹药数量的比值,也就是一定条件下弹丸命中目标的客观可能性,例如95式步枪向300米人胸靶进行单发卧姿射击,查表计算得知命中公算为0.66,即每发射100发子弹,可能会有66发上靶。例如81步枪卧姿400米人胸靶单发射击,查表计算得知命中公算为0.40,也就是说当发射一发子弹的时候,命中目标的可能性为40%,不要以为命中公算是呆萌学究整出来玩的,这指标的计算在平时射击训练计划制定、物资准备和成绩评定的时候就很常用,基层步兵参谋对这个都很熟悉。 不要说武工队毛瑟手枪200米指哪打哪,更不要说张老爷子步骑枪机械瞄具800米百发百中,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这种口气在跟不懂军事的老百姓吹嘘的时候是没问题的,但在军事论坛讨论时候当成普遍战例就是不足取的,是要被拍砖的。 所以枪械射击的偶然命中,属于小概率事件,不是普世价值。今天你在大街上捡到五毛钱,不等于你第二天还能捡到。万一你第二天真的又捡到五毛钱,那说明你和那五毛钱的人品都是超一流的。 所以,如果歹徒15米外用手枪威胁你,直接跑掉别回头,九成九把握不会中枪。
|